渭南日报吕佳
如果说渭南经开区是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那么,阳曲街道无疑是组成这具引擎最为核心的部分——10个行政村、3万常驻人口与坐落在辖区的酵素城、大唐热电、青岛啤酒、中垦乳业、南京金龙等大中型企业,共同奏响了砥砺奋进、聚力发展、追赶超越的时代“乐章”。
从年渭南经开区设立阳曲街道办事处以来,该街道党工委一班人团结带领辖区广大群众和入驻企业,凝心聚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跟市、区赋予的发展定位和工作要求,以“一切为人民负责、一切为发展让步”为宗旨,秉承“认真就是水平、落实体现能力、团结务实奉献、共促阳曲发展”的工作理念,激荡着敢闯敢干的心劲,洋溢着昂扬奋进的豪情,焕发出走在前列的精气神,成为区域发展的“排头兵”。
凝聚红色力量激发党建活力
在阳曲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红色文化的印迹随处可见——
迎门而进,“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首先映入眼帘;拾级而上,党的百年发展征程被浓缩在一面面文化墙上,生动记录了共产党成立周年以来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
“这是我们党建文化和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部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永葆初心使命,始终明白从哪儿来、往哪儿去、该怎么干。”阳曲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李喆说,党史文化墙的作用就是让党员干部铭记党的奋斗历程,从党史中汲取前行的磅礴动力,为渭南高质量发展贡献“阳曲力量”。
阳曲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喆(右一)带领
街道班子成员在“阳曲红色会客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没有高质量的党建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这是阳曲街道办在发展中凝聚起来的共识。
地处渭南经济开发区腹地的阳曲街道办事处,面对着为企业发展做好保障,满足群众民生需求的双重责任。以党建为引领,全力保障企业发展,办好民生实事,实现“服务群众有温度、服务发展有力度”成为阳曲街道办必须面对的考验。
为此,阳曲街道办依托渭南经开区“提案议事制”“党建联合体”“邻里之间”等平台,聚焦辖区基本情况,畅通沟通渠道,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着力解决群众诉求和企业发展难题。在这一过程中,阳曲街道办党工委一班人通过听取意见建议、收集社情民意和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对群众和企业各类诉求做到集中收集、建立台账、归纳整理,同时协调各方快速响应、及时回复、高效办结,及时解决企业和群众的合理诉求。
在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中,他们还充分尊重各方意愿,做到执行方案民主协商、执行过程相互监督、执行结果评价考核,实现了街道为企业群众提供服务、企业群众支持街道工作和企业帮助群众、群众支持企业的良性互动。目前,阳曲街道累计为企业群众解决各类急难愁盼事情余项,营造了齐心协力、团结向上的氛围,有力推动了辖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不仅如此,阳曲街道在党建工作中还充分利用辖区红色资源,积极开展“政治生日”、编写学习教材,挖掘整理出一批红色故事、先进人物,建起红色会客馆,并将其作为主题教育、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党建活动阵地,全年接受红色教育数量达到人次。
建立配套机制推进项目建设
3月23日,在阳曲街道青松中兽药项目工地上,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随着项目开工日子的临近,工人们正抓紧平整场地,为设备进场做准备。在忙碌的人群中,还有不少阳曲街道办干部的身影。“我们每天都要过来看看进度,协调解决水电进场、施工道路建设等问题。”李喆说,他们尽管不是项目建设的主导单位,但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是他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推动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渭南经开区项目遍地开花,百花齐放,酵素城、南京金龙纯电动商用车、渭南北水厂、大唐渭南热电等一大批省市重点项目均落户在阳曲街道辖区内,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的重担也随之落在了阳曲街道办每一名干部身上。
如何把使命责任转化为内生动力和自觉行动?他们以“墙外的事政府办、墙内的事帮着办”的服务理念,建立项目建设服务机制,第一时间收集汇总项目一手资料,列出服务清单,明确项目性质、服务保障的内容、完成的时间节点,将任务分解到组、量化到个人,形成主管部门、街道、村与项目建设单位协同作战的“联动模式”。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带头深入一线,靠前解决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了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到投产达效全过程、全方位地跟踪服务。
目前,阳曲街道办已经完成所有重点项目建设前期保障工作,累计完成项目征地、租地余亩和71户群众的搬迁,有力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发展特色产业增进民生福祉
3月24日,阳曲街道办前锋村扶贫设施蔬菜大棚内,一片绿油油的茄子和辣椒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随着气温日渐回暖,菜农们正抢抓农时,精心管护,确保产品在5月初上市销售。
在主攻产业脱贫的进程中,阳曲街道办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抓手,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推进;坚持特色引领、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通过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引深产业、提供服务、兴办组织、政策扶持,多渠道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能从产业中受益。
不仅如此,阳曲街道办还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产业模式,由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财政拨款或集体资金投入到特色种植大户、规模养殖场或龙头企业中,约定按年“保底分红”,吸纳贫困户在企业务工,有效利用企业现有的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有力推动了脱贫产业发展。
如今,阳曲街道扶贫产业遍地开花:前锋村流转土地千余亩,建设千亩集体经济有机果业种植产业园;投资余万元,建起环保建材公司;黑杨村投资80余万元,成立蔬菜配送公司,发展标准化蔬菜园20亩,建造标准化大棚40个;沙王村投资余万元成立物流仓储公司,建设仓储租赁0余平方米厂房1栋;布王村投资余万元建起气调库和果筐厂,年收入50余万元……
随着脱贫产业和集体经济的发展,阳曲街道户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如今的近万元。
强化服务效能打造美好环境
阳曲街道办从渭南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试验田、主阵地这一基本情况出发,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切实增强发展活力。
对此,他们以深化“放管服”为抓手,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在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壮大方面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减少行政干扰审批流程,让参与主体能够结合实际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产业。做好监督检查的“加法”,按照市场监管“全、严、新、实”的要求,对辖区家监管对象开展常态化检查,与全办10个村养殖户签订《动物防疫责任书》,保障市场稳定有序。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便民服务中心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提供了办事服务指南“一页清”,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了“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理各项业务。针对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格落实“一企一策”跟踪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便捷周到的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通过“放管服”改革,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余件。
不但让企业行走在发展的“高速路”上,还要他们在如同“桃花源”般的优美环境里工作。阳曲街道以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为契机,努力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流程标准,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按照以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乱堆乱放乱搭建以及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八清一改”目标,大力开展美化工程。他们还结合各村实际,对辖区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一厅六室一站”及村民文化广场功能进行完善,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立村容村貌管理机制,乡村颜值大幅提升。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以来,阳曲街道共清理杂草和建筑垃圾余立方米、“三堆”1处,动用机械50余辆,拆除修补破旧广告牌处,制作公益广告块,发放宣传彩页00余份,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是建党周年,也是‘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阳曲街道将继续立足区域实际,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优服务,不断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征程上描绘新蓝图、展现新作为。”面对未来,李喆信心十足地说,他们将充分发挥优势,激发新活力,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渭南高质量发展的“阳曲答卷”。
作者/来源:渭南日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