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画艺术收藏
“清代四王”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huī]。又称江左四王。四人画风接近,按传统审美模式的心理定式,形成“四王”画派,当时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四王”属于正统画派,同时也属文人画家,他们倡导南宗的绘画风格,创造出了另一种新风格。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四王”以山水画为主,各自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分为“娄东”与“虞山”两派,影响了后代三百余年。
画派翘首王时敏
王时敏(年-年),江苏太仓(今属江苏)人。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王锡爵孙。出身明代官宦之家,崇桢初年曾任太常寺卿,所以也被称为“王奉常”。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少时学董其昌,并临摹家藏宋、元名迹,以黄公望为宗;笔墨苍润松秀,而丘壑少变化,多模拟之作。
王时敏江山雪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吴历出其门下,孙王原祁得其指授。后人把他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六家”。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兼工隶书,能诗文。作品有《西田集》、《西庐画跋》、《浮岚暖翚图》等。
王时敏仙山楼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时敏的作品在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中国画海中是一朵瑰丽的奇葩,永不凋谢。
王时敏南山积翠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时敏苍岩晚翠手卷年作
王时敏仿大痴山水轴(南京博物院藏)
王时敏仿黄公望陡壑密林图
王时敏夏山图
王时敏云山图
王时敏仿王蒙山水图
四王中坚王鉴
王鉴(年一年),中国明末清初画家。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王世贞孙,家富收藏,曾任廉州知府,人称王廉州。擅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又常与王时敏相互切磋,加以发展、变化而自成一格。在清朝所谓正宗的画系中,他与王时敏二人有“开继之功”,直接影响着清代画坛。
王鉴仿赵孟頫山水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鉴画的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学倪瓒。尤其是他的青绿设色山水画,缜密秀润,妩媚明朗,综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润明洁的画风,清雅的书卷气跃然纸上,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运笔出锋,用墨浓润,树木丛郁,后壑深邃,皴法爽朗空灵,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长。间作青绿重色,亦能妍丽融洽。
王鉴仿黄公望烟浮远岫图(台北故宫藏)
王鉴长松仙馆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鉴溪山无尽图手卷
王鉴烟浮远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鉴山水人家图
王鉴远山岗峦图绢本(辽宁省博物院藏)
传承主流王原祁
王原祁(年-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被称为清初“四王”之一,是名画家王时敏的孙子。从小摹习宋元名家真迹,一生拜倒在古人脚下,是当时公认的摹古高手。《烟浮远岫图》是他的代表作。峰峦布局,山石树木用笔,无不出于黄公望,内容空泛,缺少生意。但笔墨纯熟,有一种潇洒之美。
王原祁送别诗意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作画喜用干笔,先用笔,后用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向密,反复皴擦,干湿并用,画面显得浑然一体。承董其昌及王时敏之学,受清最高统治者之宠,肆力山水,领袖群伦,影响后世,形成娄东派(王原祁是江苏太仓人,太仓也称娄东),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
王原祁小孤山图轴(常州市博物馆藏)
王原祁溪山清音图
王原祁浮峦暖翠图
王原祁仿黄鹤山樵山水
王原祁仿大痴富春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王原祁仿大痴碧天秋思图轴(苏州博物馆藏)
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仿王蒙夏日山居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松溪仙馆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高岭平川图轴(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山水清晖王翚
王翚(年一年),清代画家。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祖上五世均善画,父王云客专画山水,画风秀雅。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受王鉴赏识,被其收为弟子,教他读书和学习书法。又从师王时敏。后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为四王,他与其他“三王”不同的地方,是既集古人诸家之长,又有自己的风格。
王翚仿唐寅竹溪高逸图
其山水画虽以临古入手,但并非专摹一家,王维的雪景、李成的寒林、董源的平峦远渚、巨然的秋山萧寺、王诜的渔村小雪、米氏父子的云山烟雨以及元代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的作品,都是他摹绘的对象。他不但于传统技法有很深的功底,而且他能融会贯通,合众长于一手。但又不完全为成法所束缚,比较注重写生。他贯通诸家,以南宋笔墨,运北宋丘壑,创造出秀润多姿的风格和面貌。
王翚秋树昏鸦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辋川雪霁图
王翚溪桥峻岭图
王翚溪山深秀图
王翚秋山高逸图
王翚渔庄秋霁图
“四王”作为一个群体,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四王”学的是宋、元、明各大家,他们把这些名家的技法融会贯通,形成各自的笔墨程式,一种成型的风格,随着岁月的增长,基本风格几乎不变,但技巧日益精深,笔法日益老练,境界也不断升华。虽然他们受到当时社会崇尚仿古的影响,不能成为现实主义画家,但他们接受并发展了古代绘画技巧的实践是成功的,并成为一代山水画的领袖,影响了近百年的山水画。“四王意识”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和地位。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