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来源中国美术

关山月先生

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

文/关山月

中国画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画林,是因为它是中国画——它有鲜明的特色,鲜明的个性:中国画姓“中”。

不但是宣纸、墨、毛笔这些中国画专用的工具、材料,更重要的是数千年来运用这些工具、材料形成的一整套独特的绘画技法和审美习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笔墨。正是这一特点,使人们在世界绘画博览会上一眼就能标举出:这是中国画。

关山月作品静静的山村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这话是无可辩驳的。但讨论这问题有什么意义呢?问题是已完成的具体画面,离不开笔墨——它不但影响这画的艺术高低,而且决定这画是不是姓“中”。试想,在艺术形式的特点上,如果取消了(或不讲究)钩、勒、皴、点等笔法,取消了(或不讲究)烘、染、破、积等墨法,以及书法入画,神韵、气韵等审美要求,它还能叫中国画吗?

我在实践中感到中国画没有笔墨等于“无米之炊”,因为中国画是建筑在笔墨上的,没有了笔墨哪里有中国画?如讲演用的语言,写文章用的文字,没有了语言和文字怎能讲演和写文章呢?有人认为,中国绘画界“已经把笔墨僵化了,成为一个程式的东西,一切习惯于往里套”,所以有的画家到美国画风景,结果画出来的仍然是黄山、庐山。我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但他的失败原因何在呢?并非因为他强调了中国画笔墨,相反,是学习掌握得还不到家,因为中国画的笔墨是千变万化的,还有创新呢,发展呢,师法自然,江山教我图。所以笔无罪、墨无罪,问题在于掌握笔墨的作者,故笔墨的改进,乃来自运用笔墨的人。

关山月作品松山隱士

笔墨一定要改进,一定要提高,目的是为了发展,绝不会等于零。比如写生,由于不是画插图,画标本,不能纯客观的自然主义,但也不能纯主观的主观主义。一定要把客观作为依据,通过主观的探索,即如何把客观的形象升华为主观的艺术,有了这个主观,才有个性,才有个人风格。总之,个人风格的形成,时代感的反映,都需要用笔墨来发挥,用笔墨来形成。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东西,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是中国画的财富,也是作者的武器。

关山月作品万山红遍

当然,笔墨当随时代,我们不应做艺术保守主义者。为了反映新的时代精神,为了反映新的生活内容,我们的笔墨必须革新、创新。我的老师高剑父当年提倡“新国画运动”,就强调“艺术是生活的雕像,现实的反映”,呼唤“新兴的中国画,时代的中国画,革命的中国画”,他自己率先创造新笔墨画汽车、飞机等新事物。抗战初期,我在创作抗战画时,也常常把飞机、大炮入画。后来为了表现新鲜事物,还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比如画煤山、木麻黄林带、运油车等前人未画过的东西;泰国的民间舞蹈,日本的秋溪放筏,美国和加拿大的尼亚加拉瀑布,都曾在我的画中出现,没有人说是中国的老一套。我的实践体会是:中国画笔墨是可以变化、创新、不断丰富、发展的。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是创新、尝试,也仍然是中国画。

关山月作品雪梅图

吴冠中同志提到:“西方人觉得中国水墨画没有前途……所以必须发展,必须革新,不然就是死路一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其实是想保住中国画的前途的。”

中国画要发展,要革新,这个观点是一致的。但既然前提已经肯定没有前途,肯定“笔墨等于零”,那只有抛弃,否则是“死路一条”。这种论点在前,又怎能保住中国画的前途呢?我们不应该“拟古”,也不应该“崇洋”。我们是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西方有用的东西我们应该吸取作为营养,但不能抛开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而不顾。

关山月作品椰林市集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定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继往”的目的是为了“开来”,“承前”是为了“启后”。

因为中国画的笔墨来源于书法,故称“书画同源”,画画叫作“写”画,是以“形”写“神”的。即“写形”是手段,“写神”才是目的,故要求形神兼备。书法本身是一种艺术,绘画往往运用书法中的形式美,运用书法的结构规律。中国画强调书法用笔,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这些特色西画是少有的,西人也不一定懂得运用,何必要听信西人对此的非议呢?

关山月作品长廊积雪

中国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弘扬,中国画最有特色的笔墨也应得到继承发展。我们是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应该以能人所不能为自豪,以他有我有,我有他无为骄傲。时代在不断前进,祝愿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画紧跟着时代前进!

关山月作品九十年代第一春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