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http://www.txbyjgh.com/m/朱琳80年以前出生的朋友们,还记得在80.90年代曾经很火的一本杂志叫《大众电影》吗?我的青葱时代,可是在这本杂志的陪伴下长大的。年,我们村里有了第一台放映机,我父亲有幸成了村里的第一个放映员。那时的我,不过10岁出头的孩子,对放电影觉得很新奇,从没看过什么胶片,电影机更是没见过了。我清楚就记得,父亲说过,电影机是8.75毫米的,对这样一个概念,我当时是不明就里的,最近几年我才明白,那尺寸指的是胶片的宽度.我记得取电影片要去距离我们家几十里的县城去取,那时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所以,放一次电影白天要骑车跑几十里去片子,回来以后,还要把胶片用倒片机倒过来。胶片其实就像我们以前用胶卷拍照,那胶卷是卷在一个轴上的,电影胶片类似与胶卷,也是卷在一个“轴”上,只不过,此轴要比胶卷的轴大很多,而且轴两端是两片带孔的圆形塑料板,可能为的是起到保护胶片的作用,毕竟一部影片的胶片是很长的,卷在一起很粗的一大卷。方舒为什么要倒片呢?因为,电影是在各个村庄轮流放映的,先一天晚上别的地方放过一遍以后,那胶片的顺序就倒了,所以,第二天再放映,就得把它倒正过来。要不然,不倒片,直接放,那就是从后往前看电影了。那个时候,倒片的活儿一般都是母亲来干的,我们在旁边看热闹。后来,大概过了1.2年时间,随着农村电影机的普及,一般的村里都可以独立放电影了,镇上就单独成立了电影管理站,由他们直接负责安排电影的放映时间表和顺序。我们村取片子只需去距离3里路的镇电影管理站了。也就是在那几年,随着取来的片子,顺带还有一本《大众电影》杂志。初次见到《大众电影》,我真是太兴奋,太喜欢了!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在那样一个匮乏的时代,很少能读到课本以外的书籍,杂志更是稀罕物,见到《大众电影》这么时尚有趣的刊物,看到里面一个个漂亮的明星面孔,怎能不让我振奋呢?白灵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封面是漂亮的国内明星,封底不是国外的明星就是电影剧照,中间还有彩色插页,有当红演员的生活照或者正在放映的电影剧照。那时我对《大众电影》真是爱不释手,整本的内容几乎无一遗漏,而且不止看过一遍。我至今还依稀记得它的栏目有:名家谈电影,世界影坛没电视剧之页,中间的彩页有时会专门刊登一些年轻演员的精美图片,叫:银苑新花。一个月一本的《大众电影》,那个时候,成了我每个月的一种期盼,也是我唯一的读物,它成了年少时最有趣的陪伴。给我懵懂又空洞的少女时代,增添了很多的色彩。我喜欢看演员们美丽的面孔,喜欢看她们穿得漂亮的裙子,和时尚的发型。认真熟读过每一本《大众电影》,让我对那个年代的每一部影片(即使我没看过的影片)和每一位主演都记忆犹新,至今难忘。假如你现在向我说出一部当年的老电影,我会立刻记起影片的主演是谁,就是真么深刻。娜仁花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大概是电视普及以后,电影在农村也失去了市场,镇上的电影管理站也撤了,我们再也不用去镇上取影片送影片了。习惯了看《大众电影》的我,彼时已参加了工作,没有《大众电影》的陪伴,让我觉得就像失去了一位好朋友一样,所以,我开始通过邮局订阅《大众电影》。《大众电影》杂志,越来越好,从设计印刷再到纸张的质量,越来越让人赏心悦目,我依然那么喜欢这本杂志。所以,我连续订阅了很多年,我都不记得到底看了多少期《大众电影》。非常可惜的是,我订了那么多年的《大众电影》,竟然一本都没有保留下来,我曾那么珍爱的杂志,竟不知道好好地保存它们,我深感自责。丛珊我这人大概有80年代情结,我还是喜欢我印象深刻的80年代的《大众电影》,更喜欢80年代的那批演员,是《大众电影》让我知道了北影三花“张金玲、刘晓庆、李秀明”,还有当年的潘虹、斯琴高娃、陈冲、张瑜、龚雪、吴海燕、姜黎黎、朱琳、赵静、洪学敏、倪萍、方舒、王馥荔、宋晓英、娜仁花、宋佳、丛珊、沈丹萍、傅艺伟、高英、林芳兵、张晓敏等等很多很多,还有大批的男明星如:达式常、唐国强、郭凯敏、周里京、杨在葆、沈冠初等等以及当时热映的外国影片和红极一时的港台明星。就连她们的作品我都能一一叫上名字来。我虽然不追星,但我喜欢那些演员,她们不仅都是天然无修饰的纯正美女,还有着那个年代人的质朴无华。《大众电影》是我最喜欢和最怀念的刊物,所以,去年我还特意买了几本80年代的《大众电影》,重新翻阅,思绪万千,时过境迁,那些清晰于脑海的容颜,再看她们,依然有着一种亲切之感。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特别希望,重回80年代,重新再睹那些明星的芳容。我今天写这篇小文,就像我去年又买下那几本《大众电影》一样,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怀旧。喜欢一个刊物或者物件,就如喜欢一个人一样,是因为TA当时给我带来过美好。傅艺伟图片全部拍摄于年《大众电影》封面。-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9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