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的东西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贵,剩下都是优点。相反,便宜的东西往往只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便宜。
这个语录我们常挂嘴边,一直坚信便宜没好货,好货肯定不便宜。隔行如隔山,这个论点放在保险领域上还成立吗?一年交几千的重疾险和一年几万的,保费相差10倍,保障上是不是真的会天壤之别?
一般我们认为2万的重疾险一定比2千的好,主要误区在哪?
误区一:越贵保障越全
在无法分辨一份保险合同的好坏之前,我们只能简单地认为贵的应该保障越好。其实重疾险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早在年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华医师学会就统一了重疾险规则:
①所有被作为重大疾病保险销售的险种,必须包含前面6种;
②所有超过6种达到25种的重大疾病险,除必须有前6种外,其后的19种重大疾病是统一的病种,对于本规范疾病范围以内的其它疾病种类,保险公司可以选择使用;同时,上述疾病应当使用本规范的疾病名称和疾病定义。
③25种重大疾病的定义必须按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华医师学会统一的标准,包括彩页、宣传用语、合同定义、病理解释等,都必须一字不差地按规定发布。
由此可见,最核心的25种重疾保障,几乎所有保险公司产品都是一样的,而这些病种已经占据了95%的理赔,所以真的没有必要在疾病种类上较真。
误区二:贵的产品理赔更宽松
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那个产品都是没有听过的小公司的,真的理赔了都会想方设法不赔,还是大公司产品靠谱。关于小保险公司产品问题之前分享过(买保险理念之—先看条款,后看公司点击跳转)。买保险买的是白纸黑字合同,理赔是以条款为准,条款约定可以赔的才能赔,否则再贵的保险也不会赔,因为保监会对理赔时限有严格规定,各家保险公司理赔周期都差不多,所以不存在贵的保险产品理赔更宽松这一说法。
为什么不同产品会出现近10倍的保费差距?
保障期限
重疾险按保障时间可以分为定期(至70岁)和终身,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宿命,年龄越大罹患疾病的概率就会越高,所以选择保障一定时间和保障终身的价格肯定会不一样。
缴费期限
重疾险在同样的保障期限和同样的保额前提下,缴费期限越长每年缴费的金额越低,这好比房贷,选择20年还款和30年还款,每个月还的钱肯定不一样。
保障内容
有的产品除基本重疾、轻症责任外,附加了很多其他保障且包含身故、返还保费等,寻思着没有生病保费白白浪费,想要返还,其实相当于你多交了很多钱,保险公司用多余钱去投资,几十年后把其中一部分收益返还给你,若干年后返还的钱早已贬值。
其他成本和利润
保险公司打开门做生意,经营成本越高,产品价格也只能卖贵一些。除了保障成本,保险公司还有人工成本、销售费用、场地租金费用、广告费用等。被广告捧上神坛的几家保险公司,每年广告费用超亿,所以保费贵也是不足为奇,羊毛出在羊身上。相对来说,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没有代理人队伍、没有线下网点、没有高额的广告费用,产品的价格自然就低。这跟淘宝上买东西比实体店要便宜是一个道理。
有人说,存在必然合理,再贵的险也有人去买。是的,没错!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中保命的钱不超过家庭总收入的20%为合理,如果你只是工薪阶层,家庭年收入在10万,一个重疾险就花掉2万,再加上各种生活开销和偿还房贷,压力会非常大。保险只是工具,用来抵御风险,丰俭由人,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
保险本身就很复杂,而重疾险的产品形态多样,挑选起来更是难上加难。谁都希望能够买到一款“好”产品,同时又不花冤枉钱。市面上的确有很好的重疾险产品,但是前提要适合你。无论是购置何种保险,配置的基本原则都是不变的:买全保障、买够保额、买高性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