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李镇西曾经对女儿说过一句话:孩子,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粗心几乎是学生的通病,也是他们用来掩盖自己没考好的借口。殊不知,粗心只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粗心的背后其实掩盖了学生学习上可能存在的五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知识掌握的不熟练
我们平时下班回家,即使心不在焉也不会迷路。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回家路线非常熟悉。同理,如果孩子对学科知识滚瓜烂熟,哪怕考试时不那么谨小慎微,出错的概率还是会低得多。
学生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时间比较充裕,即使对知识掌握的不熟练,写作业的时候也体现不出来。但考试的时候,时间仓促。在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这就出现了粗心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注意力不集中
粗心的学生,他也比较认真地做了卷子,可能还检查过,但是当时他的确没有“看到”出问题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注意力不够集中,只看到了题目的一部分信息,而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听到学生说——我把题看错了。
第三个问题:阅读理解能力不够
无论学习什么,最基本的能力都是阅读理解。现在的高考改革,对阅读的能力要求更为突出。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粗心,背后本质的原因也许是他无法真正读懂题目。
第四个问题:不会检查
有位老师说,她在监考时发现,很多学生检查试卷的时候就像拿着广告彩页那样,反过来再正过去,一遍遍地去“读”卷子,有的其至连读都不读,只是反反复复琢磨自己写出来的答案对不对。这种检查方法忽略了一种可能,也许这道题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
检查需要从头审视题目,重新读题、审题,然后再看自己做出的答案是否正确。
第五个问题:性格比较急
一位学者曾把相似图形匹配测试应用于测试学生认知风格中,并把其分为四类:
冲动型学生,反应迅速而犯错误较多;
沉思型学生,反应较慢而犯错误较少;
迅捷型学生,反应迅速且犯错误较少;
缓慢型学生,反应较慢且犯错误较多。
这个测试显示,冲动型学生相对于沉思型学生更倾向于粗心。当自己的认知风格定型后,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很难改变,从而想要改掉粗心的毛病就像想要戒掉游戏一样难。
所以,粗心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只有知道了学生粗心真正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