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下班回家,在小区门口遇到了邻居,她拉过自己3岁多的女儿,说:“快叫阿姨~”小女孩看了看我,没开口,反而往妈妈身后躲了一下。邻居大概是觉得没面子,赶紧说:快叫人啊,平时我都怎么教你的。你这孩子怎么回事,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她一边训斥孩子,一边忙不迭地跟我解释:不好意思啊,我们家孩子就是太内向了。我看着那个低着头躲在妈妈身后,眼里噙着泪的小姑娘,感觉心疼坏了。连忙主动说:“嗨~我是云宝的妈妈,认识你很高兴~”她们走远了之后,我一直都没缓过神。那个小女孩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小时候,我因为性格腼腆内向,遇到不熟悉的人不爱打招呼,经常被亲戚们说:“没礼貌,没教养。”每次听到别人这样评价我,心里都非常非常委屈。现在想来,幸好我的妈妈,她体察到了我小小的敏感的内心,小心翼翼地照顾我害羞的性格,从未因此指责我,而是陪着我,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我和教导我,才有了后面越来越开朗、自信的我。我想和家长说:如果你的孩子,不爱打招呼,千万不要逼他们,更不要因此给他们贴上没礼貌没教养的标签,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心理伤害。今天的文章,我就重点给大家讲一讲这三点: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打招呼?
逼孩子打招呼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恶劣影响?
如何培养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孩子?
被逼打招呼的孩子,内心是怎么想的?
在一档节目中,节目组随机采访了几个小孩,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打招呼。
“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因为不认识他们。”“打招呼的时候我不太敢。”“我听妈妈的话,但是我不愿意。”“很害羞。”
其实孩子产生这样的顾虑,从根源上说是社交发展的本能造成的。
1、害羞和认生是社交发展的必经阶段
孩子从几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以前,会经历一个「认生期」。
认生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这个阶段的孩子初步具备了记忆力和辨别力,能够记住爸爸妈妈等熟悉的面孔。
当妈妈要求宝宝跟陌生叔叔打招呼的时候,宝宝首先想到的会是:“我从来都没见过这个人,不熟悉……”而并不能马上反应到“打招呼”这个具体的行为。
即便,我们所说的“认生”的阶段过去了,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面,还是会对不那么熟悉的人带有本能的警觉的。让这个阶段的孩子去和人打招呼表示友善,就是一种和孩子的本能较劲的事情。
此外,《儿童成长的最初五年》这本书中指出: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发展出「害羞」的感觉:
“性格因素和羞耻感的认知发展让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感到害羞,不愿意与人主动打招呼。这是正常的。”
2、幼儿园无法理解“打招呼”背后的社交意义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已经发展出了社交能力。而且到了小学之后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比如:交换礼物,过节纪念日的特别赠送,卡片信件的交流,甚至会开始使用关系进行联合和孤立同伴的行为。
可以说,大多数孩子在社交能力的发展其实是高过我们父母的想象的。
但是,为什么给长辈打招呼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不情不愿的样子呢?
原因很简单,他和这个人的关系没到那个份上。而且,孩子还没有发展出另外一些能力:预见性判断。
我们对于和人交往都会有一定的目的性(就算想得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也算是一种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会尝试表示友善。
对于孩子来说,她与爸爸妈妈的亲戚朋友并没有这样的目的作为动机,同时她也预见不到,打招呼会带来的积极效应。
所以,孩子很缺乏动机做这个事情。
逼孩子打招呼的隐藏伤害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会选择强迫孩子打招呼,挣到的是一时的面子,留下的却是对孩子长久的伤害:
1.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没教养”、“丢人”,这类词汇的目的都是用羞愧感来教育孩子,虽有一时的效果,但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心。
你的这些话,正在告诉孩子:你不愿意正视他的想法。
我们让孩子打招呼,目的是想孩子学会基本的社交礼仪,但社交礼仪的基础是尊重,如果孩子自己都不被尊重,又怎么去学会尊重别人。
2.使孩子产生自卑和罪恶感
逼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中。如果父母还给孩子扣上“没礼貌”的帽子,就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感到自卑。
对孩子的否定会加深孩子的罪恶感。无论孩子是选择暂时顺从还是坚决反抗,“自己很差劲”的罪恶感已经形成。
3.破坏孩子的“安全区间”,使孩子对陌生人失去戒备
前面也说了,孩子不愿意打招呼是因为“安检雷达”的存在。而强迫孩子打招呼,无疑是在摧毁孩子的这种防御本能。
强逼孩子打招呼,会让他以为见到大人就应该嘴甜甜的叫人,主动让他抱一抱、摸一摸。当他真的遇到陌生人时,又怎么可能懂得保护自己呢?
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
因为我自己曾经是一个被指责“没有礼貌”的孩子,所以在培养云宝的礼貌教养方面,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如果你的孩子不爱打招呼,那么,这是我亲测有用的几个解决方式。
1.放下面子,为孩子打圆场
既然孩子不愿打招呼合情合理,那家长就不该逼迫。当下先尊重孩子的意愿,帮孩子打个圆场,之后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后和孩子做交流。
2.尊重孩子的社交需求
孩子也许不愿意和亲戚打招呼,却愿意主动去和同龄人交流,这正是孩子正常的社交需求。
家长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打招呼,而不是顺从家长将打招呼变成客套的工具。
3.家长先主动打招呼,并介绍孩子
孩子需要时间去观察对方或寻找模仿对象,家长在要求孩子打招呼之前,不妨先以身作则自己向对方打个招呼,并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准备,孩子可能就愿意开口了哦。
4.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招呼
当然,让孩子懂礼貌是很重要的,但不是逼孩子说一句“叔叔好”这么简单。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的,是人际交往间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孩子才能知道打招呼背后的意义,才愿意主动去打招呼。
5.借助绘本等其他形式来让孩子懂得礼貌
对于孩子来说,礼貌、人际交往这些事过于抽象了,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形象来让孩子理解。
孩子的眼中,不想打招呼的理由很单纯,反观父母,总是不由分说贴上标签:太内向了、没礼貌、没教养。
绘本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边小编给各位家长们推荐这个《手电筒里看绘本》
这款手电筒看里面透视绘本,一种特别的科普形式,这种形式的童书还真是少见!听说这种类型的书在欧美畅销万册。在小编看来,这就是不怎么花钱的早教~
这套书采用独特的光影透视效果,用手电筒从彩页背面一照,就能看见隐藏的画面。小朋友像是侦探一般,利用手电筒照亮的隐藏的秘密,这种充满神秘感的阅读,让小朋友集中注意力探索知识。还有一问一答的知识点讲解,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这套书的重点在于,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一些知识,而是在相应的场景中,从孩子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思维,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孩子的好奇心被锁住了。
整套书一共有10本,涵盖了3-6岁小朋友所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主题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让生活充满趣味~
内容涵盖了关于健康与身体、自然与动物、生活与社会、历史与文明等多方面的知识:《身体》《恐龙》《地球》《世界奇观》《动物伪装术》《农场》《城市》《医院》《修车厂》《图书馆》。
小提示:手电筒,手机自带闪光灯,小夜灯都是能使用的~
使用效果如下:看不见的科学,是不是更吸引小朋友呢?
温馨提示:小编提醒各位读者,点击下面链接就可以直接购买哦~
若要问真正解决这个难题的原则是什么,顾及孩子的情绪可能要比生硬的套用方法更重要。
教育最难的,不是找不到方法,而是我们总是很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谅孩子的心情。
如果你觉得孩子性格过于腼腆内心,如果你觉得孩子不爱打招呼没礼貌,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先不要指责,而是先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也才能在我们的陪伴和教导下,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