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文学溪中云与书怀远网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图:排列生活1/溪中云(数码绘画)

携着一卷书,像风一样,将知识和感悟倾诉于树叶、蚊虫和光线。读一首诗,在那哈尔滨的十二月寒冷中,在这中原淮河两岸春天吹拂的绿油油中,在那南海遥远的热量阳光明媚中。无论开学季的奇异的冰雹不宣而战,或者怀远一中古韵校园八月底,树荫和烈日交界的正步学子,我的心灵绽放,撇开为了积累财富而工作的加速度,以及感慨信息时代凸显的权力游戏,学习、学会和书的灵魂作伴,这也许就是永恒平衡的开端。人生之路漫漫却不伟大,我将一直走在追寻真诚的小路上。

当惯了学子,也熟悉了莘莘学子的常态。课桌,我愿称作书桌。因为它是教科书、笔记本、日记、学习资料,甚至情书、涂鸦、小说、漫画等的载体。从十几年前刻在桌面上的“早”到双人桌中间那条“38线”,再到涂改液留下的“到此一游”,从沾着蜡烛遗迹的陈年老桌,到宽敞明亮教室里可调高低的合金三合板组合体,一代代的书魂沉淀到桌子上下,形成了独特的“巴别塔”。

作为学子,我曾经羡慕教师手心中的那本与众不同的“精灵”。它会飞、发光、像“潘多拉魔盒”、像东海的“定海神针”。仔细观察它的翅膀,岁月、权威、自信和一种我们不认识的“爱”。教师和它仿佛是一体的,它是神器,教师是神仙。

与书的时光,仿佛人生之春。九岁捧着彩页的百科全书,十六岁盛夏的军训,十八岁远离家乡的惆怅和新鲜感,二十岁独自轻步在静谧的外文书库,二十七岁整理居室翻出的旧诗集和沾染了尘土的只读了一遍的小说。每一次相遇,书象征着这皖北的初春降临淮河两岸。它给童年带去奇幻、新奇和希望,给少年带来“维特之烦恼”,给青年的星空点缀寂静的辽阔,给现在增添一丝丝不老的情怀。

书给我的感觉不断变化。记得90年代看过的黑白老电影中,书是珍贵的、受人尊敬、爱护的。父亲是初中语文教师,他的书,对于几岁的我来说,算得上神秘、严厉、难以琢磨。直到我上了小学,领了第一本教科书,我才体会到书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一种“西游记”般的远大前程。

书有几个伴儿。首当其冲的是铅笔。用它在书上描描画画,认真、着力地写下自己尚未练熟悉的名字。这个胆战心惊的经历昭示着一种自信——后来这种模糊的感觉弥漫在社会书、历史书、语文书之中。铅笔给予我们力量和拥有工具的迫不及待,少年之心如时间一样,而那时间如海绵一般。书的魔力渗透于笔尖的消磨中,我以生命书写、表述我心灵的想象和细微的触动。

纸,承载文明的重量、心路历程、敏感的诗句、敏捷的童话;纸上春秋,有时让人忘却现实的落叶、芦苇荡、河面晚霞、甚至父母白发。人们何必感叹它的实体式微或者威严不再。因为纸也在进化之中。它变化着形态和心态,“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学富五车到随时随地点击屏幕,浏览世界或者继续征程。魅力何谈普及?美,如初春之风,是自然的呼吸,是天地的灵气。

董振邦:笔名溪中云,本科就读于哈尔滨,海南大学英语笔译硕士毕业,曾于海南工商职业学院任教公共英语,现为怀远一中英语教师,曾在《椰城》、海南大学研究生期刊《海志》、《海南大学研究生报》发表现代诗、古诗及英文诗若干,有陪同翻译(加拿大布兰登大学钢琴教授MegumiMasaki海口一行及与海南师范大学学者交流沙龙)及中外文学作品翻译经历,获第五届学府杯翻译竞赛汉译英二等奖、英译汉优秀奖,业余进行翻译及文艺创作。

怀远文学:溪中云诗论电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