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s://m-mip.39.net/nk/mip_7805810.html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余如波)“二度梅”得主谢涛、陈巧茹来了,梅花奖得主冯咏梅、王超来了……今年是著名剧作家徐棻从艺70周年,以“笔吐玑珠·心怀时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于本月底在成都举行。
届时,包括川剧、滇剧、晋剧在内的5部徐棻经典剧作将贺演,同时发布徐棻新著《舞台上下悲喜录——徐棻谈编剧》,举办“从徐棻戏剧谈起——戏曲的现在与未来”座谈会。
作为川剧历史上首位女性编剧,86岁高龄的徐棻去年已宣布封笔,不再创作新的作品。淡出“江湖”的徐棻,如何看待自己,看待戏剧?4月24日下午,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谈封笔:手没痒,但心会痒
徐棻的艺术生涯中,光是大戏就写了40多部,其中代表作品有十几部,不少属于“常演不衰”之列。川剧《尘埃落定》首演以来,已在全国各地演出场左右,三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晋剧《烂柯山下》年写出来之后,断断续续演出至今,梆子系统的剧种几乎都移植排练了这个剧目。
观众的认可,对于徐棻而言就是最大的鼓励。她坦陈,自己的一些作品,面世之初也有非议,最终都是靠观众的喜爱、追捧扭转局面,沉淀成为公认的经典之作。
本次系列活动参演剧目中,滇剧《贵妇还乡》是徐棻最近的作品。年首演后,次年徐棻即宣布封笔,不再写作新戏。离开创作一线,会不会偶尔觉得“手痒”?
“手没痒,但心会痒。”徐棻说,有时看到一些社会现象,或者读书时有所感想,还是会萌发创作冲动,然而身体终究不允许。“我一写戏就睡不着,现在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不过徐棻也没闲着,有时别人写了戏,就把剧本带来请她指正,就连香港、澳门也有作者远道而来。“我现在处于‘帮忙’的状态,手边还堆着几个本子,忙完再看。”
#SplitPageHere#
谈写戏:用戏曲改编外国名剧
熟悉她的戏迷都知道,徐棻擅长移植、改编外国名剧。此次贺演剧作中,川剧《欲海狂潮》《马克白夫人》和滇剧《贵妇还乡》,就分别出自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莎士比亚经典《麦克白》以及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
这些作品影响深远。上世纪90年代,《欲海狂潮》一经推出便引发热议,几乎包揽了中国戏剧界所有大奖,中国戏曲学会还专门举办研讨会,讨论传统戏曲对外国戏剧的改编。
著名戏剧评论家傅谨曾表示,徐棻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著精神的核心,这不仅是为外国名剧寻找中国戏曲的表达方式,更是在为它们寻找川剧特有的舞台表达方式。
为什么会这样做?徐棻谈到了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与不少传统戏曲编剧不同,徐棻并非出身于戏曲世家,也没有接受过戏曲科班训练。早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求学的经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其作品独到的视角、眼光,以及一种知识分子气质和批判精神。
“我这辈子每写一部戏,都希望把农耕文明产生的戏曲艺术,转型成具有现代品格的戏剧艺术。有时候觉得很寂寞,没人理解,但我也很犟,想把大家拉上自己的‘贼船’。”徐棻说。
#SplitPageHere#
谈新著:遗憾无人传承衣钵
此次活动,徐棻还将发布自己的新著《舞台上下悲喜录——徐棻谈编剧》,有趣的是,其中将不会收入任何一个剧本。
“改革开放后,我们这一行有些断代,当时就想把一些好作品留下来,所以过去出书以剧本为主。”不过,徐棻更希望总结自己的创作之路,提供经验、教训引导年轻一辈的从业者。
“很多地方请我讲课,但现在身体不好,中气不足,只有今天写几句,明天写几句。”去年8月,徐棻着手准备新著,她将自己对戏剧、对艺术的思考,以及人生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风雨如磐的黑夜”,一一付诸笔端。“即使不是正确的,也是真实的;不是经验,也是教训。”
由于时间匆忙,徐棻的新著既没有“序”也没有“跋”,翻过封面和彩页便是目录。为何不准备得充分一些再出版?徐棻坦陈,她想通过这本书,多少弥补一些“无人继承衣钵”的遗憾。
徐棻透露,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其实收过三四个“徒弟”,然而最终无人愿意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戏剧。“我认为优秀的编剧即使不是哲学家,也应该是一位学者,他需要把生活、把人生、把人性的方方面面参透。”徐棻还觉得,写戏需要一定的天赋,“三分天赋七分努力,才可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