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镜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间逐年增长,越来越被重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细镜在众多科室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这不仅推动了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高性能细镜的迫切需求。
插入部直径、软管直径、钳道直径、弯曲角度、视场角、有效长度……当我们评价一款细镜时,往往会用到这一连串的专业术语,同时去比对他们的详细参数,以此挑选出优质的产品。然而,凭借单一的参数其实并不能完全诠释一款细镜产品的临床用途。因此,业内逐步兴起了“钳径比”的概念。
01
钳径比:
绕不开的“细镜黄金标准”
在细镜的产品细分种类中,一般会有超细镜、细镜、检查镜、治疗镜等不同功能的划分。其中治疗镜的使用场景更广泛,功能更强大,也往往是各大品牌的市场主推型号,而它的钳径比最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钳径比?
钳径比是指细镜钳道直径与头端直径的百分比值。钳道越大,头端直径越小,钳径比越大。
大钳道:
更大的钳道一方面拥有更高的吸引效率,可有效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另一方面可兼容更多类型的耗材,赋予细镜更强大的适应性和兼容性,同时为医生提供更多术式的选择,让细镜诊疗更方便和灵活。
小直径:
如肺癌等疾病的好发部位往往没有特定规律,因此能够到达尽量远、尽量多的支气管是支气管镜检查的理想目标。而通过较小直径的内镜,医生能够穿越狭窄曲折的通道,尽量深入到这些区域来实现更精准的观察和治疗。此外,小直径的内镜对于特定人群的意义也更大。大直径的内镜可能会造成插入不适和疼痛,小直径内镜则更适合儿童患者和腔道狭窄人群,在提高检查的接受度的同时降低操作难度。
因此,更大的钳径比意味着更好的插入性和更灵活的治疗方式选择,也是评价一款细镜的“黄金标准”。
02
奥林巴斯:
定义“钳径比标准”
目前市面上细镜的钳径比通常在30%至50%之间。
奥林巴斯之所以为老大哥,自然也有两把刷子。其BF-MPF作为领头先锋,凭借57%的钳径比笑傲天下,几乎是目前细镜行业的“隐形天花板”。因此,钳径比这一关键指标,就目前而言也称得上是“奥巴标准”。
奥林巴斯超细镜BF-MPF
来源:奥林巴斯彩页
紧随细镜的强劲发展信号,才能向更前沿的“出圈”打响技术攻坚战。市面上的各内镜厂商也已纷纷拥抱变局,致力于钳径比的深度革新。
各内镜品牌最大钳径比排行
来源:奥林巴斯、富士、宾得、优亿、澳华彩页及公开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厂商的细镜产品表现同样不俗。澳华VBC-ST30与优亿EB-R的钳径比分别为47%和50%,国产细镜的革新进度已是超乎预期。
03
大钳径比的“落地困境”
谈到实际落地,大钳径比的达成其实是一个严峻的难题。内镜制造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临床需求,结合制造工艺、结构设计、像素表现等多个影响因素来达成目标。
精度要求苛刻
大钳径比是对企业精密加工技术的重大挑战。钳径比的屡次精进,均需精确地对每个细节的设计与加工进行革新,以此才可确保头端外径和钳道内径的精确度,保证产品在质量和精准度上都达到预期。
全新结构挑战
一根细镜虽然直径仅有几毫米,但其内部却有大乾坤。众多的结构组件如图像传感器、导光束、角度钢丝、螺旋管、织网、弯曲管等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内镜企业需要打破这些部件的平衡,那么就不只要在各个部件的尺寸上各自衡量,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力、摩擦力、生物适配性能、洗消风险等都需要全盘考量。而这往往需要进行全新的结构设计和反复的实验,才能确保成品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复杂光学设计
大钳径比在光学系统上的难题主要体现如何取舍“高清”与“细”之间的矛盾。为了保证细镜的“尽可能细”和“尽可能高清”,全新光学系统的研发就是重要一环。其中牵扯到算法、传感器、信号传输、噪声控制等多个维度的细节把控,如此才能保证其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高清晰度的画质表现。
钳径比作为“金标准”,可以有效衡量产品临床使用的精准性和灵活性。因此,它逐渐成为了各大厂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