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民族文学”,快快加入我们吧
王祥夫,出生,辽宁抚顺人。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榴莲榴莲》等七部,中短篇小说集《愤怒的苹果》等十二部,散文集《何时与先生一起看山》等十三部。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赵树理文学奖等,作品屡登“中国小说排行榜”。为《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文艺报》《羊城晚报》专栏作家。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冈画院院长。
名家点评:
读当今大陆作家王祥夫的短篇小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他只是以一个说故事者的身份,注视着他生活的社会,而后将故事以简约、精确,偶尔会相当悬疑的敍述方式,将我们带进故事人物的心灵世界中,去分享那或悲或喜的生命经验。王祥夫最杰出的乃是他那画龙点睛式的收尾本领,他的小说都在收尾后开始波澜荡漾。
——南方朔
很多人认为日常生活无事可写,但王祥夫却往往能在别人认为无事可写的地方找到让人震撼的东西,比如《上边》《婚宴》等,都是出色的短篇。体察入微,洞察世相,这是祥夫的强项。据祥夫说,在日常生活中他看到什么就会在心里把它们变成文字。当然,作家一定是先感觉到了某种东西,某种生活的本质,某种能触动人心的东西,他眼里的生活细节才会像铁屑奔向磁石那样,被调动起来,在小说里原本杂乱乱无章无意义的才会变成有意义;原来庸常琐碎的生活碎片才会神奇地充满了力量,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才会变成金子。
——程绍武
阅读完王祥夫的中短篇小说,一个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作家对于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一种持久而深入的关怀与表达。在我看来,王祥夫最可贵的一点他始终没有游离于中国最广大的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之外。他总是与自己笔下的表现对象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以为,只有将王祥夫小说中这种难能可贵的底层关怀,放置到当下整个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才能准确地衡量界定其价值的重要性。
——王春林
就创作的主体意识来说,我感觉王祥夫更像一个现代的“士大夫”,而不像现代“知识分子”,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世界疏离的审美态度,在这一点上,他与孙犁、汪曾祺、贾平凹颇有些相似,但是他并没有将之发展为古代士大夫的消极避世,而是将之与对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其积极的意义。王祥夫的小说的一个特点是对生活本身的迷恋与呈现,无论是吃穿住用,还是琴棋书画,在您他的小说里都有很自然的表现,尤其是一些细节,常能见他人所未见,发他人所未发,而能把小说写得像生活一样丰富、复杂,虽然只呈现生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角落,但对这一部分或角落的呈现,却能写得细致而复杂。
——李云雷
荐书:
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
麦卡勒斯这位女作家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真是力道十足,这本小说人物并不多,只是三个人在里边活动,一女二男,若拍电影还恐怕有些单薄,但让它做为小说存在便十分合适而好看。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只能做为小说存在着,若改做电影或戏剧或其它就都不够味,小说只有这样才会纯粹,只这一点,《伤心咖啡馆之歌》便好。小镇的故事,三角的关系,这部小说的怪异和暧昧,不可理喻有时候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就总是想到福克纳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
一种叫做凄迷的东西,这是看不到的东西,像风一样吹拂着你,我们习惯了用好与坏的两分法分析小说,而这部小说的好是颠覆了这种分析,好看,有意思,这个小镇,这样一个女人,直到小说结尾,我们也许还会再想,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但小说已经结束。这是一部超越一切想像和分析的小说,它的魅力即在于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