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创新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患有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pf/a_4473339.html

  松子变鲜花、木料变玩偶、旧物变景观……近日,一处垃圾分类科普公园亮相五莲县。公园选址于五莲县城南中心,周边学校、商区环绕,园内随处可见设计新颖的垃圾分类宣传标语。这处集颜值、趣味、功能为一体的科普公园,已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科普公园建在城中心,垃圾分类逐渐融入五莲人的生活中。自垃圾分类推行以来,五莲县以街道为单位,逐级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形成从前端投放到末端处理的完整链条,创新探索出农村垃圾分类新模式。

  一大早,五莲县松柏镇西白庙村的村民老张便将家中两个垃圾桶的垃圾打包系好,等到垃圾清运车的音乐在村落响起,便提着两袋垃圾走出家门口。“这袋进红桶,这袋去蓝桶。”这是自五莲县“垃圾桶工程”实行以来,村里每天都要上演的场景。

  西白庙村的垃圾分类治理,是五莲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的一个缩影。随着五莲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快速。自市倡导推行垃圾分类后,五莲县推进垃圾分类在农村的触角不断延伸。

  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垃圾种类也不同。五莲县地域广阔,农村分散,农村生活垃圾占比近七成,农民对垃圾分类普遍接受程度不高,在农村实施垃圾分类,不能简单地分几个桶,然后把垃圾拉走,要从乡村生活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考虑优化垃圾分类特色做法,即“要打造更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这是五莲县住建局实地调研后得出的论断。年,农村“垃圾桶工程”应运而生。五莲县为家家户户发放两个垃圾桶,协助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截至目前,五莲县共发放入户18升分类垃圾桶个,并为个村庄建成“垃圾桶工程”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套。

  随着“垃圾桶工程”覆盖五莲县各个村庄,垃圾分类也进门入户,融入五莲人的生活中。

  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其并非简单的物理分拣、将资源重新归置,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转变。

  为了保障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五莲县成立由县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垃圾分类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相结合,一村一策、统筹推进。同时,落实村“两委”成员分片包联、党员直接联系农户等措施,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凝聚各级工作合力。

  逐级推进的,不仅是措施。五莲县在科普宣传上重点发力,垃圾分类的理念成为民风、村风、乡风。

  要想宣传工作有效果,就要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五莲县结合实际,深挖工作特色,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举办垃圾分类指导培训班,发放明白纸、倡议书、宣传彩页,组织现场观摩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群众将“要我听”转变为“我要听”,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传播开。

  同时,五莲县设计农村“垃圾桶”工程专属LOGO,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暂存点进行绿化美化并设置宣传牌;对村民投放可回收、有毒有害垃圾采取积分的形式兑换日用品,增加村民积极性,培养分类投放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垃圾分类点多面广,长期的摸索实践,五莲县创新总结出“两条主线、两条副线”的总体思路。“两条主线”按照“可焚烧”“不可焚烧”对垃圾进行分类,“两条副线”按“可回收”“有毒有害”对垃圾进行分类。

  在“两主两副”的基础上,五莲县重点抓好源头分类、分类存放、分类处理3个环节。家家户户有分类垃圾桶,每处村庄有生活垃圾集中暂存点,可焚烧生活垃圾纳入“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转运体系。这套模式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真正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效益化”。

  随着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乡村“颜值”也越来越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以前是乱糟糟的村庄,现在变得干净整洁像城里了。”如今,垃圾分类已融入五莲人民的生活,成为新风尚。(通讯员段会余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