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书房,骨子里风雅

北京那有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来源国际艺术大观

书房是个美妙的地方。无论外界如何喧嚣,进入这个小小空间,宛如到了一片净土。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太大,小小书房便足以抚慰我们疲惫的心。

其实,要论书房的精致有品位,中国人的传统书房绝对是数一数二。

茶香墨韵,书里芳华。书房骨子里的风雅,换一刻悠然。

■简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窗一屏一天地。书房在古代又叫书斋,是专门用作阅读、写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书斋说》里讲: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中国人的书房讲究的不是空间大,而是明净,使心舒畅,太宽敞反会损伤目力。很有意思。对于书房的装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得好:“宜简不宜繁”。有屋一间,无论大小,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灯一人一卷书,便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唐代刘禹锡虽只有一间简陋的书房,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都愿有这样的书房,吟诗作画,弹琴对弈,欢欣会友,不亦乐乎。对于书房的陈设,中国人的骨子里一直都有很深的红木情结。因为木头既有复杂的纹路记录时光的变化、岁月的记忆,又有温和敦厚的品质天性,贴合中国人的心性。所以只需在书房里添置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方木几,辟一扇木质镂花的窗,搭上屏风、竹帘、帷幕,就是不张扬的心安处。乱花迷人眼,唯大道至简。■静文房里读万卷书,方寸间行万里路。《说文解字》中说:斋,洁也,即书斋有高洁清雅之意。古人觉得身入书房,心神俱静、陶冶性灵,如同斋戒一般。和外国人的张扬相比,中国人的书房则讲究内敛,除了陈设至简,甚至还有诸多文人将其筑于山林水滨,或隐于郊野,独享人间清欢。古有陆游,将他的“老学庵”筑于镜湖之滨,开门临水,启窗见山,心游神驰,好不自然,“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今有梁实秋,将书房修于半山腰。即使不在山中,许多文人也会在书房周边植树种花,以衬清幽。纪晓岚就曾在“阅微草堂”的前院种满藤萝,后院栽满海棠。春天海棠花开,满屋盈香;夏季藤萝委地,一阵阴凉。林黛玉的“潇湘馆”更是“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缘房”,如诗如画、清新脱俗、雅致清幽。静在屋外,也在屋内。文人们都会在书房栽上一些小花小草,仿佛将山水间的幽静带到眼前。书房又称“芸窗”、“芸馆”,是因为古人常在书房用芸草帮书防虫,芸草就是七里香。于案头摆上一盆,清新怡人。古人还喜欢在案头上摆放菖蒲。盆养的菖蒲生于水中石头之上,无需泥土,称为“石菖蒲”,其俊秀卓然的气韵正合文人宁静致远的梦想。书房因静而远。喧阗神气散,一静百慧生。■雅文房之清供,墨客之雅玩。谈到书房不得不说“文房清供”。它既是指书房用具,也是文人雅客赏玩之物。虽说中式书房要求简约雅静,却不意味着简单,大大小小的文房雅件,体现了中国文人独有的生活情趣。每个雅件,都是通向五官五感的精神享受。▎嗅文房百器,炉为首器。古人书房中常设香炉,篆香缭绕,将人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带入旷远澄澈的境界。铜炉常置案头,焚香一柱,烟气氤氲,仿佛有红袖添香。▎赏除了为人熟知的文房四宝,文人的书房里还有“第五宝”──水盂。水盂小巧而雅致,富有情趣,是书房中的贮水小罐,为砚添水用。没了它,无法磨砚,更别提挥毫。若用碗碟替代,那意境一下子就毁了一半。青花瓷、漆器,还有铜甚至水晶……水盂的质地千变万化。谁家书房有它,说明离雅士更近了一步。▎印文人雅客还都有一方印章。印,方寸之间有乾坤,文人总爱把玩。它巧妙地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融于一体,一副字画没有印章,就如一个句子没有句号;一个书房没有印章,犹如一篇文章没有终段。▎志一个文雅的书房,常以字画明志。字画在中国人的书房里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灵秀淡雅、淋漓悠远的山水,表明心胸豁达;清秀灵动的花鸟,又示自己富于情趣;警句格言的牌匾,则句句点醒人心。▎听善琴者通达从容。文人的书房中通常会有古琴,或悬于墙壁,或置于案头。闲时坐抚琴,明月来相照。▎观古人称奇石为石玩或玩石。文人大多爱石,爱它的坚强和风骨,常将其置于文房之中。灵壁石是四大赏石之首,虽然没有绚烂的颜色,但形态万状,石质坚硬,敲之铿铿然,从战国时就为文人所钟爱。书房是一个人气质养成的地方。从书房名号、整体布局到每个陈设的细节,都烙上了主人的影子、染上了主人灵魂的馨香。古朴静雅的书架案台、木质镂花的门窗屏风,古朴生香的文玩雅件……愿你也有个书房,总是在不经意的细节里,打动着人心、惊艳了岁月、也温柔了时光。

来源

古琴音乐

编辑

文人书房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