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何满的金银梦一椎一錾一匠心中国

(何满向徒弟传授技艺。图片来源于本报。)

青海湟中银铜器制作有着多年的历史,出身于传统手工艺制作世家的何满,作为第四代传人,通过潜心技艺,不断探索和创新,让银铜器制作这一传统工艺活了起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锤炼匠心

何满从小就在父辈制作银铜器叮叮咣咣的敲打声中成长,12岁就随父辈远赴牧区打制银器贴补家用,拉风箱、下料、打下手。

年,为了能让一家人的日子稳定下来,父亲跑遍所有的亲戚东拼西凑,在鲁沙尔镇的东拉市场开了一家不足十平米的银铜器店。

少去了奔波的辛劳,何满有了更多的精力研究银铜器制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可以独立完成一些铜银器的制作,小到灯盏、手镯,大到碗具、壶具,而且多数都能通过父亲的检验。从化料、开胚、打型、焊接、洗银等,前前后后十几道工序,何满一直坚持传统的纯手工技艺制作。“现在想想,当时幸好坚持了纯手工制作,否则在这行很难立足不说,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技艺也会丢失。”

一锤一錾中,多少个悠长的白昼,多少遍线稿的修改,多少次反复的敲打……何满通过自己的努力对银铜器制作“了如指掌”。他默默地錾刻,沉醉其中,锤炼匠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勇破藩篱

“要坚守初心,不断学习创新,才能不被淘汰。”这是何满最常说的一句话。

年10月,素雅美观且坚固实用的“纯银一体壶”亮相于第二届长江非遗大展,让现场专家及市民惊叹不已。众所周知,银质地较软,很难加工,“一体壶”制作的巧妙之处在于无焊接将材料反复敲打一体铸造成型。

“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当时提出一体壶制作的想法时并不被内行的专家们看好,4个月时间,我共制作了6把壶,但只成功了2把,制作壶把时耗费了我很多的精力。”何满说。

从事银铜器制作以来,何满勇于突破创新。他的银铜器店像是一座“袖珍版”的艺术展览馆,集聚了何满信仰与智慧的藏族饰品、生活用品等一一陈列,经过千锤百炼的它们显得熠熠光辉。

历经岁月磨砺的何满身上有着一股韧劲儿,只要遇到困难一定会想办法将它拿下。在非遗项目申报期间,需要提供很多相关的电子版材料,可长期从事铜银器制作,哪里有机会去接触电脑?何满下决心要学会使用电脑。

“最开始还是挺难的,连简单的开关机也不会,家人觉得我瞎折腾,但折腾了几个月慢慢熟练了,也有了信心。”如今,54岁的何满除了会一些简单的资料传输、文本编辑外,还亲自制作宣传彩页,设计礼盒包装等,操作十分娴熟。

传承坚守

在湟中,银铜器制作的从业者逐年递增,但却没有一个平台让铜银器制作爱好者更好地促进艺术交流,传承制作工艺。年,何满积极向上申请,在他的努力下成立了“湟中县银铜器协会”,年5月,“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时申报非遗项目也受到了很多质疑,但想想老祖宗几百年来传承技艺的艰辛,所以咬了咬牙还是坚持了下来。”何满讲。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传习展示中心年成立。虽说前来传习展示中心学习技艺的学生有很多,但因为银铜器制作工序复杂且学员流动性大,学习时间短,很多学生还不足以出师。“像这样的银片,熟练的匠人需要四五天才能完成,学习银铜器制作技艺绝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长时间的磨炼,这样才能压上心制作出好的作品。”何满介绍。

为此,几年来,何满从民间不断寻觅徒弟,并倾心培养,学艺中何满为他们安排食宿,提供场地,传授技艺,用心用情关怀。45岁的柳斌是跟随何满学艺最久的徒弟,已经有十多年了,现在他能独立完成一些作品,不少作品还在参展中获过奖。

在传授技艺的路上,何满口传身授,悉心指导,组织徒弟们参展,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言传身教中让徒弟们掌握技艺,更让他们练就沉稳、坚韧的“匠心”。多年来,何满致力于银铜器制作技艺宣传与传承,不断凝聚壮大传承力量,目前累计吸收徒弟70多人,已出师20多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组织人事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